
客體關係工作坊
價格範圍:NT$ 200 到 NT$ 800
歡迎有興趣的參與者,一起走進客體關係理論的臨床世界,從中理解早期關係如何塑造我們,並共同探索客體關係理論如何深化我們對個案內在世界與人際互動的理解。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研究生代表會
【課程簡介】
你是否曾在臨床工作中感受到個案關係糾葛的複雜性?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強調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如何內化為內在客體表象,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調節、自我結構與人際關係。這一理論深刻揭示了:人不只是追求驅力滿足,更根本地渴望與他人建立關係。
客體關係理論起源於英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 Melanie Klein、Ronald Fairbairn、Donald Winnicott 等。理論核心涵蓋分裂 (splitting)、投射認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偏執–分裂位置與憂鬱位置 (paranoid-schizoid & depressive position)、內在化 (internalization) 與客體恆常性 (object constancy) 等。這些概念至今持續影響臨床思維與治療策略。
在臨床實務中,客體關係理論被廣泛應用於:
- 人格疾患治療(如 Kernberg 發展的轉移導向治療 TFP)
- 理解移情與反移情的動態
- 處理依附不安全與人際困境
- 協助個案從分裂走向整合,承擔關係中的矛盾與失落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到長期研究精神分析取向、並在教學與臨床上深耕的老師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 林繼偉副教授』,將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與臨床案例,帶領研究生認識:
- 客體關係理論的歷史發展與關鍵概念
- 如何運用客體關係觀點進行個案概念化
- 治療歷程中移情與反移情現象的理解與回應
歡迎有興趣的參與者,一起走進客體關係理論的臨床世界,從中理解早期關係如何塑造我們,並共同探索客體關係理論如何深化我們對個案內在世界與人際互動的理解。
【活動資訊】
- 活動時間:2025/11/1(六)上午9:00-12:00
- 參與方式:Google meeting線上會議(完成報名後將以email發送連結)
- 報名方式: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網站報名,75位額滿為止。
(本次工作坊主要為臨床心理學研究生舉辦,亦想更深入了解臨床心理領域的學生參與。不具學生會員資格者,請以非學生會員報名。)
- 費用:學生會員$200、非學生會員$800
- 主辦單位: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研究生代表會
【講師介紹】
林繼偉 副教授
- 現職: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 學歷: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學系哲學博士
- 經歷: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曾任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秘書長、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副理事長
- 專長:心理衡鑑、人格心理學、人格障礙症、客體關係治療、敘事研究、諮商實習與督導、短期心理治療、生命教育
【注意事項】
- 請學員尊重智慧財產權之使用原則,不與他人共享。
- 本講座課程內容不提供錄影回放。
- 若有個人狀況及使用問題,歡迎來信告知及討論。
- 參與證明將於活動結束2-3週後寄出,屆時再請確認收件信箱。
- 確實依說明完成課程簽到與簽退者將提供工作坊參與證明,未完成簽到與簽退者恕無法提供參與證明、亦無法以任何形式完成補簽到。
任何疑問歡迎來信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研究生代表會taclipgr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