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暴力創傷的多元療癒可能】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工作小組系列講座
NT$ 0 – NT$ 800
★☆會員報名:確認登入後,選擇以會員身分報名,前往結帳時將請您選擇報名課程。
★☆非會員報名:先選擇堂數,前往結帳時將請您選擇報名課程。
本次系列講座共有三場,邀請到台灣最早投入人文臨床取向政治創傷療癒研究及實務工作的講師群,以兩兩對談的方式,分別就(一)政治暴力創傷的心理病理外的特殊樣貌及多元面向的臨床處遇、(二)政治暴力創傷之心理歷史性與社區取向療癒工作、(三)政治暴力受難家屬及助人者的哀悼歷程及情感經驗等三個面向,深入探討政治暴力受創主體經驗中蘊含的特殊心理性、歷史性、空間性及時間性,在尋求突破精神病理框架「看(不)見」政治創傷的同時,亦反思助人者自身,如何隨著受苦主體的狀態及步調,養成複數視野與多元實踐方法的能力,以與受創主體一同共構出貼近其經驗的知識體系及療癒空間。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工作小組系列講座
政治暴力創傷的多元療癒可能
一、課程簡介:
自2018年中旬,台灣轉型正義國家工程正式啟動以來,已有不少專業助人工作者陸續投入官方政治暴力創傷療癒的工作。然而,政治受難者和不同世代家屬的身影,實際上散布在各個醫療、社福、心理衛生場域,由於政治暴力創傷的樣貌不易被指認,倘若缺乏此特殊創傷型態的視野,往往令專業工作者與受創者錯身而不自覺。本次線上系列講座,希望能引領有志於加入這項重大歷史工程的各領域助人工作者,開拓政治暴力創傷及療癒的視野。
本次系列講座共有三場,邀請到台灣最早投入人文臨床取向政治創傷療癒研究及實務工作的講師群,以兩兩對談的方式,分別就(一)政治暴力創傷心理病理之外的特殊樣貌及多元面向的臨床處遇、(二)政治暴力創傷之心理歷史性與社區取向療癒工作、(三)政治暴力受難家屬及助人者的哀悼歷程及情感經驗等三個軸向,深入探討政治暴力受創主體經驗中蘊含的特殊心理性、歷史性、空間性及時間性,在尋求突破精神病理框架「看(不)見」政治創傷的同時,亦反思助人者自身,如何隨著受苦主體的狀態及步調,養成複數視野與多元實踐方法的能力,以與受創主體一同共構出貼近其經驗的知識體系及療癒空間。
二、課程資訊
- 主辦單位: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政治暴力創傷及療癒工作小組、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教育與實習委員會繼續教育小組
- 課程時間:2023年10月14日、10月28日、11月11日,周六14:00 – 16:30
- 參與方式:Google Meet線上課程
- 議程:
第一場 | 時間 | 10/14(六)14:00 – 16:30 |
主題 | 朝向多元臨床的政治暴力創傷知情 | |
主持人 | 林耀盛教授 | |
講者 | 彭仁郁副研究員、蘇逸人副教授 | |
課程摘要 | 政治暴力創傷的核心在於受創主體與其自身、他者以及世間多重倫理關係的斷裂,若僅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病理機制理解,將難以觸及受難者的主體經驗。此次的課程將透過政治暴力創傷臨床田野的觀察與療癒介入經驗,說明政治暴力的複雜樣態對於當事人、家屬及其後代的影響,以認識受難主體和受難家庭之創傷經驗圖像。同時透過兩位講者的對話,嘗試超越心理病理學的視框,納入受創主體歷史性脈絡、情感或慾望結構,思索開展多元臨床療癒的可能想像。 | |
第二場 | 時間 | 10/28(六)14:00 – 16:30 |
主題 | 政治暴力創傷:從個人生命到社區生態觀點 | |
主持人 | 彭仁郁副研究員 | |
講者 | 林耀盛教授、翁士恆副教授 | |
課程摘要 | 在進行第一講政治受難者個人歷史性脈絡與心理病理學框架交織對話後,此次課程進一步耙梳受創何以嵌在個人生命與社區生態議題中。受創涉及的一個論點是「啟蒙思考論」,以理性模式構思隨著時間與創傷演進關係,是「創傷遞減」樂觀論點建構。另一是「精神分析論」,認為創傷指向另一個深層的受傷,如果沒有經過化解,會一再以變形的方式發作,擾亂常規,這是重視創傷「後遺效應」。本次的課程欲探討心理現象與社會文化如何轉化,講者將解構社區和創傷空間,並透過研究結果以及社區照護工作的案例經驗分享,反思助人工作者如何在創傷者倖存的現象時間與生活空間中移動,以期社區據點能成為「過渡性空間」,使創傷者瞭解其置身所在。 | |
第三場 | 時間 | 11/11(六)14:00 – 16:30 |
主題 | 被禁錮的哀悼 | |
主持人 | 蘇逸人副教授 | |
講者 | 彭榮邦副教授、李宛霖助理教授 | |
課程摘要 | 在國家暴力之後,哀悼如何可能?在二二八及五零年代白色恐怖的政治案件中,有些被槍殺受難者的遺體至今無法尋得,有些受難者與家屬倉皇分離,再見時已是全身傷痕的死屍,亦有些遍尋不著的受難者遺體成為醫學院解剖學課堂的「大體老師」。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須等待漫長的威權統治結束,民主化三十年後,才緩緩起步,集體社會對這段國家暴力史仍有困難面對。種種內外在因素的層疊,使得政治受難家屬的哀悼歷程被延宕、甚至是禁錮。本次講座將透過兩位講者在哀悼及大體捐贈研究主題上延伸的思考,回看、剖析政治受難者的「多重身體」,反思受難者與受難家屬、乃至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工作者之間的倫理關係,以便進一步探討受難家屬、一線工作者、乃至關切轉型正義者,是否可能在當前歷史回望的重重困境中展開哀悼歷程。 |
- 講師介紹(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李宛霖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
林耀盛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翁士恆 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彭仁郁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任人發心系(所)主任
蘇逸人 長庚大學行為科學所副教授
三、報名資訊
- 參與對象:心理健康專業工作者或學生、政治暴力創傷一線助人工作者。
- 費用: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會員免費/非會員單堂300元、2堂600元,3堂800元。
- 報名及繳費方式:請至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網站報名及繳費。(報名表單連結)
- 報名期限:10月05日午夜前(23:59)。
- 每場講座的指定閱讀文本將於報名確認後提供。
- 講座課程經講師同意,可錄影留存,提供報名繳費者二個月內重播觀看權限,報名資料之E-mail請以Gmail為優先,以利後續登入觀看課程重播。
- 請學員尊重智慧財產權之使用原則,不與他人共享。
- 若有個人狀況及使用問題,歡迎來信告知及討論。